分类:心理学
艺术心理治疗
作者:黄蘅玉博士
 


 

当我们在描述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东西的时候,这种描述已经不是客观的了。人们的描述含有个人的主观意像。


一、艺术作品的解读



图1、 奥斯丁和莎莉的画

 

这是一幅8岁的哥哥奥斯丁与6岁的妹妹莎莉共同绘作的画。


当时我的要求是希望他俩能共同绘一幅画,主题是:人、树和房子。怎么画、画什么都行,用什么颜色都随意。


  哥哥奥斯丁当场就将纸划成两半,说道:“你是小天使,你去画好的吧,我来画坏的。”


  莎莉看着我,希望我表态。我说:“随你,怎做都行。( UP TO YOU)”


没多久,这张画就出来了。


你能说出这哥妹俩画了什么吗?你能分析出这俩孩子的心理状态吗?

 
  我在这儿所说的艺术作品是非常广义的,不只是在博物馆、画廊里的所看到的那些高档经典作品,我指的是凡以视觉语言——色彩、形状、线条和图形等方式来表达许多人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就是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可以被认为是人的内在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结合,尤其是当一个人随心所欲地涂鸦时,那种既不靠绘画技术,也不依赖于自己的深思熟虑,那种顺手捏来的冲动所形成的作品,确是一种情感的投射,是灵魂的写照,是心灵的呐喊。


看他人的艺术作品时的反应,那是观看者的情感流露,是观赏者的经验联想,是敏感者对艺术作品的领悟与体会。横向来说,人们不能将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来推测作品制作人的想法或者其他观看者的想法;纵向来讲,人们对作品的此刻理解也常常不同于彼时的感受。


  在课堂上,我给很多学员看过奥斯丁和莎莉的画。学员都饶有兴趣地分析着这张绘画。有人认为奥斯丁没有自信,给自己标上了坏的标签,妹妹可能被宠爱,因而是小天使;有人看到了细节,看到了奥斯丁画中的魔鬼和绞刑架;有人看到了莎莉画的天使。各说其词,各表其意,没有对错的评判。


事实上真正能解释这画涵义的人是绘画者本人。


奥斯丁和莎莉有过非常幸福的婴幼年。后来父母都患病了,没法正常工作。渐渐地、渐渐地,父亲不回家了,流浪街头。病残的母亲靠着微薄的社会救助支撑着这个家。父亲偶尔会回家一次,浑身臭味,肮脏不堪。他一回家就向母亲要钱。于是,孩子们常见到父母激烈争吵,然后就是父亲的愤然离去和母亲不尽的眼泪。 

  
奥斯丁指着他画的部分解释道,“这个房子一直在被挖,几乎要挖倒了,所以楼梯也歪了。魔鬼经常在窗外窥视着。房子外面血在不停地滴落。(如果奥斯丁不说,你能知道这是血在流而不是雨吗?)门外有个绞刑架,有人刚被判处死刑。房子侧面的是两棵‘战斗树’在搏斗。”


奥斯丁又指着图的左上角的人物说:“这是我,我有魔杖,我很有魔力。我能操控一切。”


莎莉指着图的右上角的女孩说:“这是我,莎莉。旁边是我的天使。”


她指着房子里面说道,“在家里最开心的事是看电视。窗外的是一条小狗。我很想要一只小狗,但是妈妈不给。天使都在外面进不来。房子外面有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很重很重,不知道是什么石头,没有人能抬得动它。”


这是奥斯丁和莎莉的的解说。这是两个不善言辞的孩子,不会滔滔不绝地讲话。他俩对这画的简单解释已令人震撼,他们的作品是他们心灵的写照。


孩子的画为我提供了我进一步了解他们心理的压力的渠道。


有一天,我问奥斯丁,为什么要挖房子呀?我不明白。


奥斯丁吞吞吐吐地解释起来,片言只语地说着,说着说着,泪水盈眶。他就闭着嘴,忍着泪,憋着气,待缓过劲来,将眼泪控制在眼眶里不掉下来后,才继续诉说着他的故事。我耐心地听着,听了好久才明白了他的一些想法。


原来,奥斯丁的奶奶在他小的时候给了他一张百元的美钞。奶奶曾跟他说:“这是很多很多的钱,在危难的时候,这钱能救你。”尽管奥斯丁还不明白这百元美金究竟能有多大的用处,能买多少东西,但他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他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东西,奶奶让他藏好了,千万不能丢。


奥斯丁一直将钱藏在家里很隐秘的地方,奶奶不让他告诉其他人,所以他没有对外人讲,当然,他的爸妈是例外。
随着父亲的离家出走和母亲的患病,奥斯丁家里的经济状况日趋贫困,但他妈妈始终没有向他问起百元美金的事,尽管他们经常是身无分文,靠妈妈去食物救济库拿些食物回家充饥。


但是,某日,父亲回家了,冲着他要那一百美金。奥斯丁就回答说钱藏起来了,不记得放哪里了。于是父亲就翻箱倒柜地找,犹如挖地三尺一般。就那么一个简单的住宅,当然父亲不难找到那宝贵的一百美金。父亲拿着钱,在手里摇了摇,说:“我现借用一下,以后还你。”


钱就这么拿走了。奥斯丁知道,那钱是回不来了。


“那么,为什么外面滴的是血呢?”我将我的疑惑直接提了出来。


“就是血,不停地流。”奥斯丁答道。


“你见过那么多的血流下来吗?”


“见过。”


“在哪里见过呢?”


又是沉默。我知道我又触到了他的痛楚。但唯有了解了孩子的痛楚,我才能有针对性地解除他心理的压力,才能扭转他的愤恨情绪。


“谁伤着了,流那么多血?”我继续询问。


好一阵的沉默。


我等待着。


“我妈妈。”奥斯丁回答了。


“怎么回事呢?”


“是我打的。”


“哦?”我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俩争吵时,我一推手,就打到妈妈脸上。血就不停地流了下来(鼻血)。妈妈报了警。警察来了,妈妈被送去了医院。”


其实我早就知道了这件事,因为奥斯丁的妈妈经常指责有他暴力行为,打人,并警告他再打人的话就让警察将他抓去。


事实是,奥斯丁那幼小心灵对流血的恐惧、对警察要来抓人的焦虑不安一直折磨着他,在奥斯丁对自己的画作解释时,那份惊慌不由自主地流露了出来。奥斯丁一再解释说,他不是故意打妈妈的,是不小心碰到的(It’s an accident)。 


“为什么不向妈妈和警察解释呢?”


“没有人问我。”


8岁的男孩,不善言辞,内心伤痕不少,他能说什么呢?


艺术作品是人们内心语言的表达,真正能解释艺术作品或画的含义者只能是作品制作者本人。



图2. 雕像中的男女。


  在挪威首都奥斯Oslo的魏格兰公园( The Vigeland Park)有着这么一樽雕像:一位女士以她的双腿围夹着一位男士的腰部,她的双手扶着男士的头,犹如摔倒般;那男士跨步向前,双手托付着那女士的腰部。他俩就这样缠绕在一起,凝固在魏格兰公园里,供人们欣赏着艺术的升华,让人们自己去解读这对男女的故事。


人们以自己不同的心境释译着这雕像的含义,抑或是男欢女爱,抑或英雄救美女,一个人一个版本,自己尽可为自己的诠译而陶醉,因为没有对与错,没有真与假,你的理解就是你的内心世界的显现。

 
当然,艺术家本人也有他自己的构思。这樽雕像的创作者——挪威著名雕塑家古斯塔夫•魏格兰 Gustav Vigeland (1869-1943)在他的雕塑日志中写道:“他曾被爱的毒蛇咬过,他的伤痛永远没法愈合。(He who is once bitten by love's snake, never heal)”。


对儿童来讲,绘画更能自如地渲泄他们的情感,能告诉别人不知道的故事。

 

返回